<wbr id="bsdrr"></wbr>
  • <u id="bsdrr"></u>
  • <code id="bsdrr"></code>

    01/新聞中心

    010-60294863

    成功案例

    專家說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專家說 > 內容

    學校文化建設應遵循的22條原則

    作者:王紅順時間:2021-06-09 17:39:45來源:佚名 點擊量:0

    No.1

    地域性原則

    學校文化要從地域、區域歷史、人物等文化積淀中汲取豐厚營養;學校的文化一定要與所在區域文化特征兼容匹配,不能與此主基調相沖突。

    No.2

    內生為主原則

    花重金一味外包給文化傳媒公司所設計與實施的所謂高大上文化體系,多數中看不中用,因不接地氣,沒有長久生命力。只有走從上到下的頂層設計為輔,由下到上,層層提煉概括的內生長為主路徑,師生才樂于接受,才能落地、踐行、導引。

    No.3

    個性化原則

    文化是一個學校的生活個性,管理個性,習慣個性,追求個性,審美個性的的綜合體現,是教育傾向性的精神載體。各校有各校生存之道,有各自辦學風格、獨特個性,因此學校提煉、概括出的文化一定要具有多樣性、差異性,一定要彰顯學校文化唯一性特色。

    No.4

    主題化原則

    校園文化是由每一處景觀疊加起來的,但是,每一處亮點景觀加起來等于什么,共同指向于什么,昭示著校園文化的品質。無論你的校園文化有多少處景點和景觀,都要有一個魂貫穿始終。形散而神聚,是衡量校園文化的一條重要標準。

    No.5

    學段性原則

    小學、中學、大學因學段不同,學校文化表述形式、語言風格、話語體系也應不同;尤其是主題選擇也有較大差異,要突出學段特點:小學——童話的、自然的、生活的,要突出童話的;初中——自然的、生命的、自主的,要突出生命與自主。

    No.6

    物像、意原統整原則

    校園環境文化與校園理念文化的有機整合可以從以下三個途徑來實現:原有的校園景觀中融合、嫁接、移植校園理念文化;校園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通過校園景觀這個物化載體呈現;基于學校積淀的學校精神、核心價值觀需求出發,創造性的開發校園景觀并創生新的校園理念文化。

    No.7

    鏈條化原則

    把學校孤立的文化景點,變成景觀,構成一個相互關聯的文化生態鏈。

    No.8

    真實與自然原則

    真實性體現在學校文化不是舶來品,與校情、生情匹配,是師生共同提煉、認可、踐行的,能起到為學校發展助力作用;自然性體現在不要刻意花巨資打造人造景觀,而要順天成自然景觀,對自然景觀重新解讀或賦予新的內涵或進行新的解讀。

    No.9

    故事化原則

    重視發現、尋找、挖掘、整理與校園文化有關故事。用故事的方式承載文化、留存文化、傳播文化,校園文化便會因故事而柔軟,因故事而傳播久遠。

    No.10

    課程化原則

    學校文化建設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綠化、美化層面;也不能單純把學校建成公園,一定要考慮景觀的顯性、隱性的育人價值,即學校景觀設計要實現課程化意蘊。借助主題公園,研發生態景觀課程、學科單項、綜合探究主題,把校園變成一本大自然、科學的教科書、實驗室。

    No.11

    動靜結合原則

    學校文化是常新的,是動態發展的,是有階段性的,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不同的校園文化。

    No.12

    立體開發原則

    一是校園文化建設無死角,當前尤其要關注場館文化、功能室文化開發。

    二是校園文化建設視域是立體的,當前尤其不可忽視地面文化、天花板文化的開發。

    No.13

    預設與生成并重原則

    校園文化需要校長和專家的頂層設計,需要創生和創意,但更需要倡導師生在共同的生活中去發現和捕捉那些有意義、有故事的點滴。如果預設過廢,學校文化變會僵化,缺少靈動;若一味強調生成,學校文化就缺少積淀,無法形成校內秩序、規則。

    No.14

    文化建模原則

    學校文化建設也需要建模。而建模的思路就是:辦學理念的梳理,校本化課程體系構建,課程化校園文化建構;理念表述,物質呈現,指讀引領,行為落地。

    No.15

    形行合一原則

    學校文化的“形”與“行”就是虛與實的關系。“形”指的是有一套依據辦學歷史、地域特色挖掘、提煉、提升,經過專家論證并得到師生認可的文化表達系統。“行”指的是文化效果、文化作用。形行合一成型,成品牌。依形而行,行中提練形,形行合一,以文化人,人育文化。

    No.16

    眾籌原則

    師生不僅是學校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學校文化的建設者,應當把文化的創造權交付師生,讓師生有“我在場”感覺。

    No.17

    學生立場原則

    許多學校文化缺少學生立場,學生喜歡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第一標準,一定要樹立學生是文化第一消費者立場:讓學生說話,為學生說話,用兒童語言說學生能聽懂的話。

    No.18

    生長性原則

    學校文化生長有三個走向,向上、向外、向內生長。向上生長就是聚焦文化本真,構造一個求真的知識世界;向外生長就是文化傳播幅射,讓新文化反哺學校創新發展;向內生長就是拉長學校文化鏈條。

    No.19

    定期年檢與能級進化原則

    依據學校辦學的核心理念及學校文化的成熟度,學校文化有的需要刪除,有的需要完善、優化,有的需要增容、更新,即學校文化也需要年檢,隨著理性反思、年檢,學校文化要實現能級進化。

    No.20

    傳承與創新性相統一原則

    學校文化是需要積淀的,是需要傳承的。如用校史,寫校史。除了傳承一面,還有創新一面。當前急需重構互聯網背景下學校文化新生態。

    No.21

    導向性原則

    學校文化建設要重視文化導向性,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每一位教師的思維和行動,學校文化一旦形成,將對辦學行為和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導向、內聚、激勵和約束作用。

    No.22

    “化育”原則

    利用現有環境文化從教化、學化、習化、育化,實現環境育人;還要發現本校學生禮儀行為習慣等薄弱項特意創設環境景觀,來化療育人。

     

    這些原則可以作為學校文化建設指南,也可以作為評判一所學校文化的標尺。

     

    作者 | 王紅順,河南民辦教育共同體理事長

    來源 | 《微思考:學校文化建設應遵循的22條原則》

    制作:金火炬校園文化中心新媒體編輯,侵刪。

    精品展示

    ?

    京公網安備 11011502003519號

    久久久无码视频_免费 无码 国产精品_无码一级_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wbr id="bsdrr"></wbr>
  • <u id="bsdrr"></u>
  • <code id="bsdrr"></code>